“我”在黃河邊有個“家”——國家調水工程與黃河高質量發(fā)展共融側記
初秋的黃河岸邊太陽依然刺眼,但已經有了秋高氣爽的感覺。在穿黃工程南岸豎井綠化區(qū)域的作業(yè)平臺上,赫然掛著一個“兩居室”的竹制鳥籠,這是穿黃管理處為鳥兒新安的“家”。
為小鳥的“安家”計劃其實籌劃了很久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見到了太多沒有“家”的鳥兒,有在巡查途中見到掉落的幼鳥、渠道排水溝里受傷的鴿子,還有徹夜守在退水洞出口區(qū)域的夜鷺,甚至還有尚未熟練掌握飛翔技能的貓頭鷹。這里水清山綠,且又是黃河濕地保護區(qū),它們在這里理應有個“家”。
調水調沙后的黃河出現(xiàn)了不少淺灘,不久,就會有南飛的候鳥從這里經過,進入河南這個“大糧倉”,食物自然有著落。水源上,它們既可以選擇黃河水,又可以飲用甘甜清冽的南水。雖為“過客”,它們也有暫時“安家”的需求。
由此,如何為越來越多的鳥兒找一個安全、安靜又安穩(wěn)的區(qū)域筑巢,就成了穿黃人一直惦念的事兒。
最初的計劃是按照不同鳥類需求“廣筑巢”。在建設期留下的泥沙池蘆葦蕩中的隱蔽區(qū)域為夜鷺筑落地窩,在南岸豎井綠化區(qū)域四周僻靜區(qū)域為鴿子、斑鳩等做架空籠,并采取一些柔性隔離措施減少人的活動,適當設置鳥兒的“安靜生活區(qū)”。
安頓好了“游客”鳥兒,還要兼顧這里的“老住戶”,那就是野兔和野雞等動物。這片區(qū)域因為靠近黃河岸邊,施工維護和巡查人員相對較少,是野雞、野兔棲息的理想之地。它們早就在這里造好了窩,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劃出它們的日?;顒訁^(qū)域,減少人的打擾,讓它們在這里住得安心。
鳥兒在黃河岸邊婉轉歌唱,野兔在這里奔跑嬉鬧,野雞獨特的叫聲也增添了幾分熱鬧,它們在長江與黃河“握手”的穿黃工程邊上,在自己的“家”門口,演奏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(yōu)美樂章。
作者:鈔向偉
編輯:李東君
- 上一篇: 入職小記
- 下一篇: 觀世紀工程 強初心使命——參觀惠南莊泵站小記